科教动态

我国科学家揭示食管癌易感基因
2013-05-20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了多个全新的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易感位点,并分析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 9 9 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的林东昕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他曾系统地研究了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癌症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6 年至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00 多篇,其中发表在Nat Genet, J. Exp. Med 等著名或重要的国际专业期刊论文70多篇,论文被引用900多次。  

  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病之一,食管癌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 年生存率只有10% 左右,但早期食管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可达90% 以上。食管癌从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在中国的食管癌主要是鳞状细胞癌,约占95% 。对食管癌的病因国内外以往都有许多研究,结论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很明确的食管癌危险因素。此外还有研究报道暴露于特定化学致癌物、某些营养素缺乏也与食管癌有关。尽管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食管癌乃至其他一些消化道肿瘤的病因因素,但同样有这些因素的人群中只有少量个体发病。这表明食管癌的发生还跟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可能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研究来揭示导致食管癌发生的个人遗传因素,对寻找早期检测和诊断的生物标记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为了阐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遗传病因,研究人员对2,03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和2,044个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关联研究,并分析了全基因组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在独立的一组8,092个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和8,620个正常对照中进行了验证,确定了 9 个新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位点,其中七个分别定位在4q2316q12.117q2122q123q2717p13  18p11 染色体区域,具有显著的边际效应;另外两个定位在2q22 13q33 染色体区域,只在基因与饮酒相互作用中具有显著相关性。4q23位点内的变异,包括ADH基因簇,每一个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具有相关性的均与饮酒有显著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还证实了12q24 ALDH2位点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且联合分析显示具有ADH1BALDH2风险等位基因的饮酒者相比于没有这些等位基因的饮酒者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增加了4 倍。    

  新研究阐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的直接遗传贡献因子,以及通过与饮酒的相互作用促成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遗传因子。这些这些研究结果推进了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信息来源: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