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动 态
2012年第6期 (总第179期)
卫生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稳步推进
——“回望2011医改”综述之六
根据深化医改工作安排,各地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培养模式、加强经费和组织保障、推进基地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实践。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7个省(区、市)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每年招录规模达到2万人。
一、工作进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工作机制,天津市成立分管市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天津、浙江、福建等省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负责提供业务指导、标准制定等相关技术支持。
(二)建立政策体系。各地突出制度建设和整体设计。上海、天津、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并逐步完善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培训细则、考核评估体系。
(三)遴选培训基地。北京市坚持属地化原则,将在京的不同隶属关系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纳入基地遴选范围,确立了237个培训基地。天津市整合全市优势资源,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考核评估,评出优秀、良好和需要整改等三个层次,推动强化基地建设。山东省坚持高标准确定培训基地,严格准入条件,确保培训质量。
(四)提升培训能力。北京、四川等多数省份编制了培训师资带教手册,统一带教标准,规范带教行为。江苏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班、培训论坛等方式培训带教师资,浙江省启动骨干师资培训项目,提升师资带教能力。四川省建立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培训医院、培训基地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实施日常考核、轮转考核、年度考核、结业考核等四类考核,严把培训质量关。天津、江苏、福建等地建立了培训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学员招录、考试考核、培训学习、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和全过程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和管理效率。
(五)创新培训模式。各地在实践中探索了三种主要的培训工作模式。一是“社会人”模式,即先培训后就业。如上海市规定,所有医学毕业生必须以“社会人”身份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山东省也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化招录试点工作。二是“单位人”模式,即先就业后培训。如天津市规定,学员进入培训基地前先确定聘用单位,找好“婆家”再培训。培训期间由用人单位承担其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培训医院给予一定的工作报酬。三是并行模式。如福建省规定以“单位人”培训为主、“社会人”培训为辅,确有培训余力的基地,可面向社会招收少量“社会人”培训对象。浙江省也探索“单位人”和“社会人”、全科与专科方向等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模式。
(六)保障培训经费。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天津等大部分省份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培训经费由政府、培训医院、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四川省采用两个渠道解决培训经费问题:一是财政投入保基本,由省市两级财政负责保障师资培训和全省统一考试基本支出。二是基地投入保运转,由基地医院承担学员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七)完善配套政策。各地普遍在人事管理、社保待遇、学位职务等相关配套政策方面做了有益实践和探索。福建、山东等省规定培训期间工龄可连续计算。福建、四川省将培训情况与医师定期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四川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可由医疗机构直接考核录用为编制内人员,免予公共科目公招考试。
二、主要问题
(一)政策保障不到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涉及教育、卫生、人事、财政等多个部门。目前人事管理、执业准入和经费保障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以“社会人”身份参加培训的相关政策不明晰、不到位,政府保障支持力度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可持续开展。
(二)培训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培训基地主要以二、三级综合医院为主体,基层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训能力较弱。专科医生作为主要培训师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和培训内容较欠缺。管理、带教等方面还存在不规范问题。
(三)相关制度衔接不到位。适应医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应加强与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等相互衔接和同步推进。